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牢记嘱托践使命,行走中原看巨变”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纪实——红旗渠精神寻访活动
发布日期:2023-08-21 10:40 浏览量: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全省高校师生深刻把握新时代伟大成就,增强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践行“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决定开展“牢记嘱托践使命 行走中原看巨变”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组织高校青年师生追寻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重温总书记殷殷嘱托,通过行走中原大地,感受时代巨变、坚定责任担当,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提高立德树人实效。

image.png

2023年7月18日、19日,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积极响应号召,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在“山”“水”“河”“渠”“树”“字”作为关键词划分的6 条主线路中,决定以“山”和“渠”为2条主线路(大别山分队、红旗渠分队),组织学校师生深入大别山革命老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好红色基因;走近红旗渠,实地感受林县的新时代巨变,深刻领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本次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红旗渠分队由漯河食品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爱琴带队,用两天时间带领分队队员实地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精神纪念碑、分水闸、青年洞、扁担精神纪念馆和谷文昌生平事迹展馆等。队员们抱着豪迈的激情,行走中原大地,感受时代巨变,感悟思想伟力,坚定责任担当,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路线,切身感受了林县(今林州市)人民靠一锤、一铲、一双手,建成人工天河的艰难历程。

红旗渠,地处河南安阳市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红旗渠是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耗时近10年才建成的伟大工程,是“新中国奇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7月18日下午,学院诚邀林州本地居民、红旗渠精神传承者、对林州历史文化深有研究的李少丰老师担任红旗渠分队的活动向导,在参观过程中为队员们生动讲述了红旗渠工程发起、建设、维护的件件动人故事。李老师讲述的红旗渠上“父子兵”——张运仁、张买江接力开凿建设红旗渠的感人故事,深深感染了每一位队员。

在红旗渠纪念馆,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和一个个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让队员们频频驻足观看,深刻体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巍巍太行山中的红旗渠畔,队员们拾级而上,沿渠迤逦前行,在向导的带领下,走近红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真切感受林州人民劈山开渠的壮举与艰辛,感受时代的沧桑和太行的巨变。

在青年洞巨幅党旗前,全体党员在学院团委副书记于金辉的带领下,重温入党誓词,仔细品读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内核,深情追忆了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奋斗带领中国人民所创造丰功伟绩的艰难历程。

 

image.png

7月19日上午,队员们经过山路跋涉赶到扁担精神纪念馆,该馆展出了各类珍贵照片480多副、实物160多件,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扁担精神”的诞生与传承,真实记载了70年来石板岩供销社干部职工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凭借“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为当地群众排忧解难的感人故事。

队员们通过聆听讲解和观看展出的各类珍贵照片、实物、实景,深刻认识到,大山里的一根扁担,挑起了连接党群、沟通城乡的重任,以脚板翻山越岭走出了一条服务三农的阳光大道,铸造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扁担精神”。

在本次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队员们参观了谷文昌生平事迹展馆,作为出生在林县(今林州市)石板岩乡的谷文昌,在林县工作期间,带领着山区人民为翻身求解放的革命事业不懈奋斗,随军南下到福建东山之后,带领着东山军民植树造林,根治风沙;兴修水利,发展经济;筑堤修路,接壤通途,使孤岛变半岛,荒岛变绿岛,穷岛变富岛。

队员们在参观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所铸就的“执政为民、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致力发展”的谷文昌精神,也为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做出了最好的诠释。队员们学习谷文昌精神,走近谷文昌,解读谷文昌,领略那跨越时空的人格魅力,追寻那永远不朽的奉献精神,经受共产党人崇高品质的精神洗礼,感受那份为社会理想和人民幸福无私奉献的心灵震撼。

本次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让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红旗渠分队的每一位队员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不只是一句口号,也更加坚定了队员们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参加活动的师生纷纷表示,本次活动不仅仅是一次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更是一次提振精神的红色之旅,未来将在各自的岗位上弘扬好、传承好红旗渠精神,同时也为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加快建设食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职院校,为河南省万亿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做出自己新的更大贡献!

经过两天时间在太行山深入的参观走访,队员们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周恩来总理说:“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跟随习总书记的步伐,有幸走进了林州红旗渠、青年洞、太行大峡谷,犹如现如今繁华盛世的世外桃源,这里人民幸福、安居乐业、风光秀丽、绿水青山,这些皆有着前辈们劳碌的身躯挥洒之血汗,铸成世代发扬传颂的红旗渠精神、太行精神、扁担精神、谷文昌精神、林州人精神,深刻感悟中国精神之魂,惊天动地之魄。我将牢记并发扬传承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作为自己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座右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进取,努力为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林红 

今年暑假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暑期实践研修活动,此次前往参观的是位于安阳林州的红旗渠,通过身临其境的参观,红旗渠精神深深的震撼和感动了我。红旗渠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自然环境极端恶劣,不仅缺少先进的机械设备,技术水平也不高,加之自然灾害更是给林县人民的生活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就是在这样严酷的情况下,林县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穿越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和险滩峡谷,遇山凿洞,遇沟架桥,开山辟路,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精神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孕育而出,该精神不仅震撼太行,感召心灵,也描绘了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波澜壮阔的社会图景,这些都会让我永志难忘。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王芳芳

这两天跟随学校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的队伍来到了林州市红旗渠学习,感触颇多。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力量最强。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是无法生存的。所以当年的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为了解决水的问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时至今日,看到红旗渠的分水闸、责任碑界和青年洞等,仍然让我大为震撼。当时物资匮乏,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再加上干旱,人们迫切需要解决水源的问题。结合当地地形地貌,林县人民选择建设“引漳入林”工程,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六十多年过去了,今天的红旗渠焕发勃勃生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践行红旗渠精神,助力祖国伟大复兴!

——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青年教师王九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能有机会成为学生代表,和学校红旗渠分队中的老师同学们一起,深入到红旗渠参观学习,感到非常高兴。红旗渠精神虽然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但它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它感召着青年学生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不断努力进取。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将红旗渠精神融化到血液里,成为自己不断奋斗进取的精神指南,永远保持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精神,毕业以后努力成为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食品工程系2021级学生王玉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