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时政要闻

字体: [ ]

“庄稼汉”周雷:让“中国稻”给世界更多惊喜

发布日期:2022-05-24浏览量:

(记者:吴纯新,通讯员:杨文、谢娅)秧苗绿油油,丰收好兆头。正值水稻农忙时节,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试验田里,一位皮肤黝黑、头戴草帽的“庄稼汉”正在检查记录新一批2000多株秧苗的长势情况,从中选育新品种。

这位“庄稼汉”正是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周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十余年来,他为收集种质资源、选配育种亲本,每年超过300天“泡”在实验室和水稻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选良种方能促高产。周雷扎根田地,潜心科研,致力以科技增添“中国稻”的底气,参与选育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增产粮食30多亿斤,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克隆水稻生殖生长期耐冷基因CTB4a,为解决低温减产问题找到新突破,让“中国稻”给世界更多惊喜。

育良种,让农民种上好稻子

“我在农村长大,父母靠务农供我上学,一直想着用技术改变农业现状,让乡亲们种好稻子,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周雷说。少年时期,周雷目睹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便立志要用科技的力量改变农业落后面貌。

博士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他就一心扑向水稻遗传育种与应用研究。

育种是一个追着光和热长跑的过程。选育一个好的品种,要从几百个、上千个原始材料选配杂交组合,经12代到16代以上,往往费时数年。

一年四季,往返于武汉和海南陵水基地之间。冬天,海南稻种南繁加代;夏天,武汉水稻剪颖、去雄、套袋、授粉、记录……永远头上太阳烤、脚下水汽蒸。每次工作结束,整个人就像刚从水里出来一样。

历经数以万计的杂交组合,周雷和团队创造性构建出分子标记与花药培养相结合的高效籼稻育种技术体系,首次提出“一加一减两替三增”水稻花药培养核心技术,大幅提高籼稻花药培养效率,达国际领先水平,有力攻克国内传统育种技术靶向性差、周期长、效率低等技术堵点。

同时,他用表型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花药培养技术创制出多个优质多抗水稻新种质,育成“鄂中5号”“广两优272”等16个优质水稻新品种,实现了优质与高产协调统一。

一粒米撬动一个产业。这些年,周雷和团队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累计超5000万亩,助力粮食增产超过30多亿斤,极大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科研育种是顶天立地的事业。”周雷认为,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而种植优质水稻品种不仅丰富农民的“米袋子”,还能鼓起“钱袋子”。

攻山头,让中国水稻闯世界

“水稻要实现高产,不仅要抗病虫、抗倒伏,还要抗低温等。”周雷介绍,近年来,极端气候频繁增多,倒春寒、寒露风等低温灾害逐年增加,每年我国因低温造成的粮食损失高达数亿吨。

周雷和团队再次迎难而上,开展水稻孕穗期耐冷性状的基因挖掘、遗传分析、QTL定位以及基因克隆工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克隆并解析分子机理的水稻生殖生长期耐冷基因CTB4a,对水稻耐冷品种选育、解决低温造成的粮食减产问题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2017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向世界彰显了我国在水稻耐冷基因克隆领域的领先地位。

周雷说,目前正在研究将北方粳稻里的耐冷基因克隆到南方籼稻种子的基因里,或许5年后,水稻就可从品种上解决低温减产问题,“到那时,我们再也不用担心低温造成的粮食风险了。”

“做科研跟培育种子一样,就是一代一代接续奋斗,一代要比一代强。”眼下,周雷和团队正在向超高产和特优质水稻品种研究方向发起攻关。

未来,不怕冷的水稻、少生病的水稻、有保健功能的水稻……有望逐一变成现实,把“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

“获奖只是对我们这代育种人的鼓励。”周雷说,我国水稻领域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但也会遇到“天花板”,需要不断攻坚克难,通过科学育种将水稻的产量、品质再提升。

(以上消息来源:科技日报、人民网   责任编辑:申佳平、陈键)


上一篇:重磅!“十四五”我国将推进这些交通运输重大工程项目
下一篇:NASA计划将双人送上火星待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