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2-03 14:41 浏览量:
来源:《红旗文稿》2025/2 作者:安钰峰 2025-01-27 11:21:46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育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深刻阐明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教育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地位更加突显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阐明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
先导任务。纵观人类历史,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在建设教育强国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仍存在不少差距、短板和弱项,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依然任重道远。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只有首先建成教育强国,完成好先导任务,才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打下坚实基础,进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战略支撑。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从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面实现,再到教育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效更加显著,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教育综合改革更加深入,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更加彰显,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2023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91.78万人。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专章部署,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体现了鲜明的系统思维,既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又强调了三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而教育是根本。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特别是要发挥好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充分发挥教育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战略支撑作用的具体要求。
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建成教育强国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思政引领力。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他各门课程思政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和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丰富拓展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持续增强思政课程和思政工作的吸引力、针对性、实效性。要注重运用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成功案例,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在拔节育穗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树立报国强国的远大志向,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做勇立潮头、挺膺担当的奋斗者、奉献者。
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民属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高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不断提升民生保障力。要充分释放教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推动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以教育强国助推经济强国、文化强国、民族复兴。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紧密合作,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形成工作合力,提升社会协同力。
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无论是强国建设的布局落子,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都要求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不断提高人才竞争力,这是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科技支撑力。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三、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这一要求把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作用和根本价值追求有机统一起来,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重点和最终目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最终的价值追求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要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到更加突出位置,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打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聚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这是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指明了方向。培养人才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知识学习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坚决改变简单以考分评价老师、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导向和做法,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成为衡量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配性、有效性就要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顺应新时代强国建设需要,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机制,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努力让每一位人才都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
正确处理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管理规范、秩序井然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精进不怠、活力迸发是学校应有的状态。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要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提升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和服务管理水平,强化从严治教机制,不断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有效防范化解学校安全风险,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办学有规律,学校有主业,学校是办学主体,要尽可能把资源配置、经费使用、考评管理等放给学校,保证学校事情学校办。要着眼于老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学校要“管好”,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以改革添动力、增活力,让广大教师潜心育人、大胆探索,让广大学生朝气蓬勃、追逐梦想。
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我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确保我们培养的人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只有扎根中国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我们还要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要把握世界教育强国的共性特征和规律,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作者: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校工会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