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6-23 10:26 浏览量: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是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加快培养更多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战略举措。2022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印发《关于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强调要紧密对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求,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该计划不仅明确了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数量要求,同时还指明了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具体路向。如何推进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这是迫切需要厘清和回答的根本性问题。
1.加强顶层设计,提供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政策制度保障
首先,政策先行、强化保障。在组织保障上,组建由教育部牵头、工程院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等多方共同参与的专家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和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召开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工作推进会,指导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在政策支持上,及时推进相关计划实施办法等配套制度文件,进一步明确企业项目、职业院校的遴选条件,各区域要落实国家对企业“金融+财政+土地”组合式激励政策的责任义务,对项目学校的政策支持和绩效奖励,形成全套的制度保障体系。对面向规模培养的现场工程师学院,推出相应的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实施意见,围绕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建设标准等方面给出指导性意见,采用项目制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现场工程师学院品牌,高起点、高质量推进现场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
其次,科学布局、产业驱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数字创意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等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人社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共同发布了涵盖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工程技术人才领域的新职业信息,包含38个小类、205个细类。针对这些关键领域和紧缺岗位,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出发,围绕人才需求开展企业岗位情况、招生就业情况等市场情况调研,对企业的领先性、校企教育资源的匹配度、企业对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视度、岗位人才需求的稳定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遴选优质企业项目和学校,设置稳定的学徒岗位,打造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职业群体。
最后,标准为纲、规范质量。“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是对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基本要求。围绕数字化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技术能力和职业规范、职业伦理等非技术能力,对标《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3年制和2年制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简称CDIO)国际现场工程师典型培养模式,将现场工程师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融入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在国家通用标准框架的指导下,与行业标准相结合,分专业制定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点的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同时,建立培养项目方案制订、实施、评估、改进等全过程质量监控标准,以及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评价机制,形成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质量保障标准体系框架,规范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
2.深化产科教融合,创新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模式
首先,打造产教联合培养共同体。面向国家和区域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推动校企联合培养,采用校地协同、工程师培养校企协作联盟等多种形式打造产教联合共同体,共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学院,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创新实践。依托产教联合共同体,校企联合开展企业岗位需求调研和工程师培养标准定制,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制定招生选拔标准和要求,开展联合招生。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共同研制现场工程师培养方案,开发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数字化新型教材、工程实践训练等高水平教学资源。基于工程现场真实生产任务,联合开展项目制课程、工程实践教学等校企培养和在职员工培训,建立“招生—培养—上岗—培训—再上岗”的现场工程师培养闭环,延长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教育链条,实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工程师培养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职业教育资源与外部企业资源有效匹配,产业链与人才链精准对接。此外,要健全校企学徒联合培养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协议培养,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责权利、学徒的身份属性及其与企业的非全日制劳动关系、学徒参照企业职工或见习职工享受相关待遇,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用于学徒培养和员工职业教育等国家政策。
其次,推进工程师培养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紧贴科技发展趋势,紧密对接高校、行业企业、研究所等创新主体,深化科教融汇,主动承接工程项目中下游技术技能“卡脖子”问题,开展有组织的技术、产品、工艺创新研究和应用技术攻关,通过教育、产业、科技等社会领域科研力量和资源的汇聚,提升职业教育应用性科研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通过将科研成果应用转化于教学实践、科技创新元素融入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教育教学各环节,实现科学性与应用性相结合、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学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着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推动职业教育升级,使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不仅是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更是工程科技成果的创造者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使其主动适应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与卓越工程师共同参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3.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升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
首先,要坚持系统化育人理念,统筹协调贯通培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统整优化职业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设置。精准分析区域对接国家战略的重点产业领域及其产业链上关键岗位群,充分调研项目企业现场工程师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供给的关系,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准的“大而广”的专业划分方式,基于工程或技术系统整合专业课程,设置“小而精”的工程教育专业并适时调整专业内涵。将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设计,以现场工程技术和能力递进为主线,以工程行动为导向,实施基于长学制的“中—高—本”贯通培养,统筹规划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助力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
其次,要坚持“大工程观”,深化工程技术教育教学改革。树立“科学、技术、非技术、工程实践融为一体”的“大工程观”。在培养模式上,以学习者为中心,遵循工程教育规律和学徒成长成才规律,实施小班教学、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淘汰机制,根据不同学徒制项目科学设计不同培养方案,实现“一企一方案,一人一课表”的学徒个性化和高质量培养;在师资团队上,遴选具备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和背景、具备较高的教学指导能力的企业工程技术骨干与职业院校教师组建“双导师”队伍。搭建职业院校教师挂职锻炼、产学研合作等工程实践平台,推动专业教师工程岗位实践全覆盖,强化职业院校教师工程实践育人能力。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理论传授向重视工程创新能力的根本转变,强化跨专业、跨大类的工程科学基础、通用技术、行动能力培养培训,加强生产工艺、生产方式、生产设备的实训实践,培养学徒工程实践力、创新力、多专业复合能力等。强化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伦理教育,注重培养工程系统思维、工匠精神、人文素养的交叉融合,使其不仅具有工程技术能力,更具有超越技术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伦理关怀,推动中国工程向善向好发展;坚持数字化智能化的职业面向,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渗透到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培训全过程中,通过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过程数字化、学情分析数字化、管理评价数字化等教育数字化建设,探索数字化赋能助学、助教、助管。强化员工数字设备和软件操作、信息数据素养、数字安全等方面的数字技能培训,提升员工数字意识、数字能力和数字素养,回应数字化引领未来技术变革的时代要求。
作者:李博/褚金星,南通职业大学副研究员/南通职业大学校长,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3年第7期